
作者:主创团·筱恬配资114平台查询

上个周末参加高中毕业二十周年返校活动,见到了许多老同学。
阔别多年,大家都快奔四了,多数已为人父母,孩子基本上都上小学或初中了。
这其中,有三位同学当妈以后的状态,让我最为难忘。
第一位:憔悴的学霸家长。
这位同学,是我朋友圈的点赞之交。
她是一个二胎妈妈,印象里每次发圈,内容都离不开两个孩子。
透过那些分享,我渐渐拼凑出她的生活日常:
她家两个孩子都很优秀。
大女儿马上读小学五年级,成绩名列前茅,还经常在英语和演讲类比赛中获奖;
小儿子即将升入幼儿园大班,在围棋上颇有天赋,小小年纪就拿过省市级少儿围棋比赛冠军。
这份成绩的背后,是我这位同学全身心的付出。这些年,她为一双儿女耗费了大量心血。
学习上,她始终亲力亲为地辅导,所有时间不是在陪娃写作业,就是在带娃上课、比赛、参加活动的路上。
除了精力,她在姐弟俩身上的投资也是巨大的。用她自己的话说:“每年给娃各种兴趣班交的学费,够我买一打奢侈品包了。”
她的朋友圈里,主角永远是孩子,自己的生活却藏得很深。这次返校见到她,尽管略施粉黛,却依然看得出颧骨凹陷、神态疲惫,眉眼间尽是憔悴。
后来,活动还没结束,她就急匆匆走了,因为大女儿的奥数班快下课了,等下要去接娃。
第二位:一问三不知的辣妈。
和第一位同学相比,这位女同学又是另一个极端。
返校日当天见到她时,就感觉眼前一亮,不仅打扮精致,而且气色很不错,妥妥的靓丽辣妈一个。
闲聊期间,听她说起儿子今年读三年级,自己几乎不管,主要都是家里人在操心。
正因如此,她会在大家吐槽如今考试越来越难时,一脸茫然地回答:“我也不知道我家小孩期末考了几分,回去问一下。”
也会在大家感慨如今周末过得比平时上班还累时,得意地透露自己至今依然保持着周末睡美容觉的习惯,上午是起不来的。
后来,我跟她加上了好友。在她一个月可见的朋友圈里,是各种晒美食晒聚会晒旅游,还有360度无死角的自拍,每一张都光彩照人,完全没有“妈味”。
唯一一条和孩子有关的分享,是她敷着面膜靠在沙发上的自拍美照,背景是儿子在写作业。她的配文是:
“学习全靠自觉。没错,我就是那个懒妈妈。”
第三位:纠结的“仰卧起坐”老母亲。
当天,这位同学很活跃,尤其爱聊教育话题。
在她主动分享的养育琐事里,能感觉到她的心理很纠结,在躺平和鸡娃之间不断摇摆,因此整个人的状态也在豁达和焦虑之间反复横跳。
她会兴冲冲给自己买价格不菲的大牌项链、来场跟小姐妹说走就走去欧洲旅游,可刚刷完卡就后悔,觉得这钱花在孩子身上岂不是更好。
她会认真制定辅导计划,打算在家自己教孩子,可直言坚持不了几天就懒得再弄,最后还是送去机构学。
她会一边吐槽着如今的教育太卷,自己准备摆烂了,另一边收拾完心情,又转身开始研究再给娃报什么培训班……
那天,这位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择校和升学。听她如数家珍一般透露着本市各个学校的录取政策,我由衷地赞叹:“你好专业啊,真是太厉害了!”
而她却自嘲到:“没办法,谁让娃不厉害呢?只能倒逼老母亲被迫营业喽……”


从这三位同学身上,我看到了身边许多妈妈的影子。而这,恰恰折射出当下家长群体的三种典型状态。
有的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,整个世界仿佛都以孩子为中心。
有的当妈后依然保持着自由和爱好,始终将自我成长放在首位。
还有的被现实裹挟着,身不由己跟着育儿潮流走,在拉扯中不断纠结。
在当下的社会里,哪一种状态绝对更好?答案真的很难说。
但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——作为普通家庭的父母,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,才是“正确”的呢?
说实话,我们这届家长,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很高。舍得掏钱是一方面。
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白皮书》显示,一线城市家庭教育年均支出达11.9万元(不含学区房溢价及家长时间成本),占家庭年收入的32.6%。

还有很多人牺牲了自己的时间、金钱、爱好,甚至职业前途。
就像有一位北大硕士妈妈,本是500强外企经理,为了帮儿子考上海淀“六小强”,不惜辞掉工作全程陪考。
或许在不少家长看来,慷慨投入、倾其所有、无私付出,才能为孩子博得一个光明的未来。
但事实上,跟这一切比起来,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——
教育,其实是有先后之分的。要是顺序弄反了,再多心血也白搭。


我想,所谓“正确的”教育,至少应该避开下面这几个坑:
1、先揠苗助长,后修补学习兴趣
表嫂是小学老师。那天听她说起,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提前学。
进度最快的是她班上一个男生,才二年级就已经把六年级的数学自学完了。
还没来得及惊叹,表嫂补了一句:“但这个孩子有抽动症,不知道是不是和家长太严厉有关。”
无独有偶,不久后我在一个育儿群里看到了一张朋友圈截图。
那是一位妈妈的分享:“记录一下二升三的暑假,12天刷了一本八上物理练习册,再来三天结束八上,开启八下。”
没有最卷,只有更卷。面对竞争激烈的升学压力,我们每个人都在拽着孩子拼命往前跑。
可是,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本就不一样。对那些确实有天赋的孩子,拔高些要求没什么问题。
但对大多数普通孩子来说,要是教育一味赶进度,其实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和能力范围,到头来不过是揠苗助长,反而会消磨掉孩子的学习兴趣,还埋下了厌学的隐患。
正如俞敏洪老师所说:“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,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,但到后期会衍生病态。”
2、先盲目施压,后修补安全感
认识一位妈妈,为了让儿子考上重点中学,把家里的玩具全收走,墙上贴满励志的话,每天都在孩子耳边叮咛要好好学习。
每当儿子没考到她的预期分数时,她就会朝男孩怒吼:“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,你对得起我吗?”
后来,男孩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,一到考试就紧张,甚至夜里总做噩梦。去医院后,他被确诊为抑郁症。
我们总觉得不给孩子压力,他们就没有进步的动力。殊不知,盲目施压像攥紧的沙,越用力反而越适得其反。孩子安全感散了,连前进的底气都没了,终究是两头空。
3、先过度掌控,后修补亲子关系
在小红书上看过一个帖子。
网友@嘎嘎不吃肉(以下简称嘎嘎)考取了梦中情校中央戏剧学院,可她的母亲为了不让她读这个学校,选择在报到日前夕带着录取通知书、缴学费的银行卡和她的身份证躲了起来。
多年的压抑在那个瞬间爆发,嘎嘎崩溃地直呼:“妈妈,你偷走我的录取通知书,你亲手杀死了我!”
她声泪俱下地控诉着母亲从小到大对自己的控制,感觉自己就像牵线木偶一般,过得压抑而痛苦。

想到网上的一句话:“和孩子的关系中,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掌控,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对抗。”
打着“为孩子好”的名义事事包办操控,孩子非但不可能获得成长,还会对我们心生隔阂,充满怨念。
破镜难重圆,亲子关系要是坏了,事后补得再用心,裂痕也消不掉。

以上这三个培养顺序上的误区,就好比先把果实催熟后再抢救根系。本末倒置之下,孩子的成长注定会暴露很多问题。
与其等问题出现再着急补救,不如提前筑牢养育的根基。而要想做到这一点,核心便在于父母的认知水平。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