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刚看到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——中国配资官网
2025年高考录取快结束了,广东省竟然还剩下将近2万个本科名额!
你没听错,就是那个每年几十万考生挤破头的广东省。
连续两轮征集志愿下来,居然还有这么多本科学校招不满人?
我第一反应是:不可能吧!
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昨天晚上跟几个做教育的朋友聊天,才发现这个现象背后的真相,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。
朋友老李是做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,他跟我说:
\"你知道吗?现在的家长宁愿让孩子复读,也不愿意去那些'不知名'的本科学校。\"
\"哪怕是正经的公办本科,只要不是985、211,很多家长都看不上。\"
听完我直接愣住了。
什么时候开始,连本科都被嫌弃了?
家长的焦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?
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。
邻居家的孩子今年高考,分数刚好够本科线,但是只能上一些普通的公办本科。
孩子本来挺开心的,觉得至少是本科学历。
结果他妈妈直接否决了:
\"这种学校出来能干什么?还不如复读一年,争取考个好点的!\"
孩子爸爸也跟着附和:
\"对,现在本科遍地都是,没有个好学校的牌子,找工作都困难。\"
于是,一个本来可以上本科的孩子,被迫选择了复读。
这种想法到底对不对?
说实话,我理解家长的焦虑。
现在就业确实越来越难,学历贬值也是事实。
但是,因为学校\"不够好\"就放弃本科机会,真的明智吗?
我专门查了一下数据,发现了几个让人深思的现象:
第一,那些被\"嫌弃\"的本科学校,其实很多都是正规的公办院校。
师资力量不差,教学质量也过得去,只是名气不够响亮。
第二,这些学校的就业率并不低。
很多专业的就业率甚至超过了一些所谓的\"名校\"。
第三,复读的风险其实很大。
每年都有大量复读生,竞争只会更激烈,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\"宁缺毋滥\"的现象?
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原因:
1. 社会对学历的过度包装
现在到处都在宣传\"名校光环\",好像不是985、211就没有前途。
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判断。
2. 就业市场的学历歧视
确实有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卡学校,这让家长更加焦虑。
但是,并不是所有行业、所有岗位都这样。
3. 攀比心理作祟
看到别人家孩子考上名校,自己家孩子\"只是\"普通本科,面子上过不去。
4. 对复读成功率的盲目乐观
很多家长觉得复读一年肯定能提高分数,但现实往往很残酷。
那些\"被嫌弃\"的本科学校,真的那么差吗?
我特意了解了一下那些征集志愿的学校名单,发现很多都是不错的院校。
有些是地方重点大学,有些是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。
比如某些师范类、医学类、工科类院校,虽然综合排名不高,但在各自领域都有不错的声誉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学校的学费相对较低,性价比其实很高。
复读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?
我身边有两个对比鲜明的例子:
小A当年分数不够理想,选择了一个普通的本科学校。
四年后,他凭借专业能力和实习经验,顺利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公司。
现在工作三年,月薪已经过万,生活得很不错。
小B选择了复读,结果第二年发挥失常,分数反而比第一年还低。
最后只能上专科,现在还在为学历问题发愁。
当然,也有复读成功的例子,但失败的案例同样不少。
关键是要认清现实
我不是说复读不好,也不是说普通本科就够了。
而是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理性一点,不要被焦虑冲昏了头脑。
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,适合的路也不一样。
有些孩子确实有潜力,复读一年可能会有很大提升。
但有些孩子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,强行复读可能适得其反。
最重要的是,学校只是起点,不是终点
我见过太多例子,证明了一个道理:
决定一个人未来的,不是学校的牌子,而是个人的能力和努力。
普通本科出来的学生,通过自己的努力,照样可以在职场上发光发热。
名校毕业的学生,如果不思进取,照样会被淘汰。
学历重要,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。
给家长们的几点建议
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志愿填报纠结,不妨考虑这几点:
客观评估孩子的实际水平不要高估复读的效果,也不要低估现有的机会。关注专业而不仅仅是学校一个好专业可能比一个好学校更重要。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复读需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,要量力而行。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强加给孩子。放长远眼光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。
看到广东2万个本科名额没人要这个新闻,我的心情很复杂。
一方面,我理解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。
另一方面,我也为这种过度焦虑感到担心。
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
是让孩子获得知识,培养能力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而不是为了一个标签,一个面子,一个虚无缥缈的\"光环\"。
如果我们把教育变成了一场残酷的军备竞赛,那受伤的只会是孩子。
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冷静一点,理性一点。
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的空间,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。
毕竟,条条大路通罗马,人生的精彩不只有一种模式。
你怎么看这个现象?如果是你,会选择复读还是接受现有的本科机会?评论区聊聊吧!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